有些偶像,例如「政治明星」,
部分評論寫他好,部分評論寫他壞,
為什麼,
有時會出現不同的 人格描述?
有時,不是記者亂寫,
而是,不同的記者,受到「不同的對待」,
有了「不同的接觸、與體認」,
因此在報導上,
出現了【偶像】雙面人格的現象。
這些現象出現,
有時,不能只怪記者,
有時要怪「當事人」自己願在 公眾媒體前,
這樣呈現自己的 雙重 公眾形象。
例如,
有的政治人物 只在乎 某些特定媒體,其他的看不上眼。
對於 他所在乎的媒體,
主動宴請、送禮、透露獨家,甚至連對方的長官都一併請客...,
因此,這些媒體,所報導的當事人,幾乎都是「真、善、美」的那一面。
對於 當事人 看不上眼的媒體,
有的 愛答不答、一下閃人,
或是 不受訪、不見面,
見人 也面無表情...,
因此,部分 沒被正常對待 的媒體,他們「所看到」的政治人物,
是「另外一面」,
因此報導了 眼見的「另外一面」。
「這一面」,其實 也是真的。
有的政治人物,透過幕僚打發 他們不重視的媒體記者 (不受訪),
有的姿態很高、言語冷漠,
甚至 官僚待人的,都有。
這些幕僚,
都經由 政治人物 精心挑選,
與獲得 全權授權。
若要說,
這些幕僚的言行,
不代表 政治偶像 的意志與做法,
想100%切斷關聯,
其實 不太可能。
加上,媒體圈很小。
政治人物 對某些記者 拒訪,
但卻 主動宴請 某些記者,
「大小眼」的人格,
一下就在媒體圈傳出。
有些 政治人物 說,
部分媒體 沒跟他 長時間接觸,不了解他,
其實 也不正確。
正是因為接觸過,
才感受到 官僚對待、與被「大小眼」,
才對 被過度美化 的「政治偶像」
有 更深層的體悟。
您又看到 部分媒體 對自己的「偶像」有不同的觀感與評論嗎?
當然,
不排除 某些是偏見,
但,
有些 可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