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又稱為反式脂肪酸。英語為「trans fatty acid」或「trans fats」。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trans fat)有兩種,作用大不相同:天然反式脂肪無害,人工生成的比豬油還可怕。依照衛生署的規定,包裝食品上只需標示「人工生成」的反式脂肪含量。
反式脂肪因為被歸類為不飽和脂肪,所以在被發現其危害健康之前,是被視為取代(動物性)飽和脂肪較符合健康的取代品,更助長了反式脂肪的使用量。許多速食連鎖店也因此由原來的含有飽和脂肪酸的油脂改用反式脂肪。
雖然動物的肉品或乳製品,天然所含的反式脂肪相當少;如果用天然脂肪反覆煎炸,也會生成小量的反式脂肪。人類食用的反式脂肪主要來自經過部份氫化的植物油。
「氫化」是在20世紀初期發明的食品工業技術,部份氫化過程會改變脂肪的分子結構(讓油更耐高溫、不易變質,並且增加保存期限),但氫化過程也將一部份的脂肪改變為反式脂肪。由於能增添食品酥脆口感、易於長期保存等優點,此類脂肪被大量運用於市售包裝食品、餐廳的煎炸食品中。
只要朝廚房偷窺,你就可以看到尚未熔化的這些油,是以半固態的方式運送。這正是油已被氫化,也就是以高溫與高壓將氫氣強制灌入油的暗示(除非那桶白色脂肪是豬油)。其實在我們以高溫油炸食物時,也會形成少量的反型脂肪,因此你在家可能就已在自行製造反型脂肪了。
反式脂肪不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食用反式脂肪將會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食物包裝上一般食物標籤列出成份如稱為「氫化植物油」、「部分氫化植物油」、「氫化脂肪」 、「精煉植物油」、「氫化菜油」、「氫化棕櫚油」、「固體菜油」、「雪白奶油」或「起酥油」、「植物性乳化油」、「植物性乳瑪琳」、「人造奶油」(黃油)、「人造酥油」(白油)、「酥油」、或英文標示上有「Hydrogenated(氫化)」的食品即含有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酸是經人工氫化處理後才誕生的,自然界中幾乎不存有,人也難以處理此類不飽和脂肪,一但進入人體中,大都滯留於人體,進而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
人體最基本的單位是以細胞計算的,而細胞表層的細胞膜,實際上是由脂質構成。但我們的身體不懂得分辨人工製造的反式脂肪,而會把它身體當成一般脂肪來製造細胞膜。導致嚴重破壞細胞的新陳代謝,例如使細胞硬化、其表面喪失水份、喪失重要營養和電解質、不能與別的細胞交換電荷及其他訊息,也不能接受荷爾蒙調節,在這樣的情況下,反式脂肪會導致細胞死亡,讓胰島素細胞失去其靈敏度。如果細胞生命力頑強的話,它們便會演變為癌細胞以保生存。
* 植物牛油
* 糖果和巧克力條
* 蛋糕、麵包、餅乾
* 薯片
* 曲奇餅
* 非乳製奶精
* 鮮奶油頂料
* 肉醬粉、糕餅粉
* 冰凍炸薯條
* 炸魚片,以及幾乎所有的市售油炸食物
* 意式薄餅(pizza披薩)
* 人造奶油
* 甜甜圈
* 爆米花
* 忌廉威化餅
* 麻油公仔麵及出前一丁
* 部份沙拉醬
還有不少業者直接改用棕櫚油,免去反式脂肪的疑慮。因為棕櫚油(palm oil)及椰子油(coconut oil)是少數耐高溫、常溫下呈固態的植物油,並不需要部份氫化的程序來穩定結構。但是棕櫚油素有「植物油中的豬油」之稱,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吃多了也對健康不利。
所以,就算真的是「0反式脂肪」也不能大吃特吃。除了還有飽和脂肪需注意,根據衛生署的規定,反式脂肪的含量不超過0.3%就可標示為「0」。換句話說,喝下100毫升標示為「0反式脂肪」的罐裝咖啡,實際上可能攝取了0.3克的反式脂肪。
熟悉食品製造的義美公司協理吳榮燦建議,儘量選購包裝食品,因為政府的規範較嚴格、較有保障。巷口的鹽酥雞、隔壁的麵包坊、美食街炒菜的用油……到底潛藏了多少反式脂肪,連廚師自己也不知道。 少吃油炸食物,是降低反式脂肪攝取風險的根本之道。
研究發現某些食品含有相當比例的反式脂肪,例如:牛角麵包及千層酥皮甜點的平均反式脂肪比例高達8.5%,冰淇淋及餅乾的平均比例則分別為5.8%及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