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蘋果日報  吳靜君╱台北報導  2008/05/24】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行為決策研究所博士Shlomo Benatzi舉出一般人投資的8個迷思,包含希望獲利、過度樂觀、只看眼前的近利、對自己樂觀、錯估市場的時機、害怕損失討厭損失、買太多標的、屬性卻是很集中等行為。 

建立觀念

根據Shlomo Benatzi表示,一般人對投資都有過度的期待,甚至希望能夠賺到超額的報酬,像是大樂透一般,買一個希望,但是這些中獎機會比被雷擊到機會還小,不應存太多希望

先確認自我風險屬性

此外,很多投資人只看基金的排行榜,常常以過去的績效來判斷未來的趨勢,Shlomo Benatzi形容,這就如同開車是看後照鏡來開車,但不看前面,是很危險的。實際上,歷史經驗僅能夠作為參考,但是投資人所要賺取是未來的報酬

甚至有些投資人短視近利,除了頻繁更換標的,Shlomo Benatzi指出,根據統計,頻繁更換標的物的投資人,所賺的報酬率,往往比不常更換,長期持有的報酬率還要低。

有些人討厭損失,更害怕損失,致使這些人不敢投資,新光銀理專黃致尹表示,確實有些投資人很討厭損失,只要一有損失就會抱怨,現在銀行的做法是一定要先做好投資人風險屬性調查表,才會推薦商品,但是往往投資人並不會誠實揭露。

另外,理專表示,投資人往往會聽取朋友的建議,只要哪一檔基金、股票甚至是投資商品朋友有賺到錢,就想要投資,但是,虧損時無法承受,反而破壞友誼。實際上適合朋友的商品,不見得會適合自己。

當然,民眾也很容易多投資某些標的,並且過分集中,Shlomo Benatzi表示,再網銀上,通常多少個欄位,投資人就會買多少支基金,欄位愈多,買的愈多。惟多會過分集中,像是集中在新興市場的基金等。

資金可分散投資標的

友邦證券財務顧問張勝傑表示,這種行為常常出現在投資人買台股身上,像某些人就專買電子股、並且買很多支,他認為,實際上的確應該投資在熟悉的產業上,但是買1、2檔即可,其他的金額可分散在其他標的物上。


投資理財首重核心價值

宏利人壽副總經理謝晃誠表示,實際上大家投資都希望找到好的標的,但是有好標的風險與報酬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投資、理財時應該重視核心價值,而其他資訊僅是輔助工具,每項投資都要有最壞的心理準備。

投資先有最壞準備

謝晃誠表示,投資的核心價值比其他資訊還要重要,他指出,像是投資房地產,大家都說三法則就是「地點、地點、地點」,也就是說房地產的地點重要性,比陸客來台、政府的利多政策還要重要,而這些資訊都僅是次要的資訊,因此其他的投資工具都是一樣,例如股市應重視基本面

謝晃誠表示,每項投資都要有最壞的心理準備,以新興東歐來說,最高報酬率為60%,最低報酬率虧損40%,但有些投資人卻只有看到60%,卻沒有看到虧損40%的時候,以台股為例,最高點為12000點,但是過了好幾年,報酬並還沒有回到原來的高點。

實際上內心有最壞的打算,投資才會樂觀,透過時間和歷史經驗統計,才會獲利,過去一般人都只在乎投資標的的表現,像是金鑽獎等,都是現在績效的獎項,但是卻不能表現出景氣不好時的狀況。

所以,謝晃誠認為,投資必須是長期、分散風險比較好,因為根據統計,單筆投資好的標的不見得比定期定額還要能夠佔到便宜。如果要單筆投資,也要能夠有長期持有的打算,否則若股市一路虧損,投資人不持有幾年以上,很難賺回報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4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